摘要:骨質疏松癥是指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,骨礦成分和骨基質比例減少,骨質變薄,骨小梁數量減少,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度升高的一種全身骨代謝障礙的疾病。分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。

骨質疏松癥是指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,骨礦成分和骨基質比例減少,骨質變薄,骨小梁數量減少,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度升高的一種全身骨代謝障礙的疾病。分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。

骨質疏松的嚴重后果是導致骨折,其患病率為12.4%(男8.5%,女15.7%)(華北、華東、華南、西南及東北五大區,40歲以上漢族人群5602人的調查結果)。全球大約2億人口患骨質疏松癥,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病人數已超過心肌梗死、腦卒中和乳腺癌患病人數的總和,其中美國絕經婦女中預期有1/4將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。

骨質疏松性骨折具有“四高一低”的特點,即高發病率、高死亡率、高致殘率、高費用及低生活質量。骨折常常發生在腕部、脊柱及髖部。

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臨床表現

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一般發生在50歲以上老年人,以絕經后婦女居多,男女比例1:6-8,好發部位在胸腰段脊柱,常自行發生或由微小的損傷引起,無明確的受傷機制(如咳嗽、伸腰、行走時摔倒、扭傷、下蹲拾物、急剎車的震動等)。

臨床上多表現為胸腰背部疼痛(輕度、慢性胸腰痛),常見沉重感或疲倦感,起床、起立或坐下時痛,睡眠翻身和安靜時痛。

急跌倒后疼痛程度可加重,近期骨折部位棘突有壓痛和叩擊痛,身高降低和脊柱后凸,少數患者可出現腹脹及消化道癥狀,臥床休息并使用止痛藥后疼痛緩解且愈合時間較長。

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影像學表現

X線特點

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X線表現為普遍性密度減少(隨骨質疏松嚴重程度增加而增加);“畫框樣”椎體,椎體透光度與上、下終板皮質成分的反差明顯的增加;骨質疏松椎體骨折后形狀的改變可分:楔形、雙凹形、壓縮形。

其根據椎體前緣高度(a)、椎體后緣高度(b)、椎體中央高度(c)之間比值確定椎體分類。楔形椎表現為a比b減少25%以上(<25%輕度;26-39%中度;≥40%重度);雙凹椎(魚椎)表現為當c比a、b減少20%;壓縮椎表現為a、b、c均較上位及下位椎體的a、b、c減少20%以上。

MRI特點

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MRI上表現為T2相矢狀面可觀察到高度壓縮椎體內多為高信號(表明椎體內骨質由脂肪組織替代);由于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是經常及反復、多次發生,故椎體信號常為混合信號;MRI可很好的鑒別新鮮骨折或陳舊性骨折。

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鑒別診斷

臨床上常見引起椎體壓縮性骨折的疾病多見骨質疏松、腫瘤(骨髓瘤)、轉移癌及炎癥(結核)等,其中骨髓瘤極易誤診、漏診。

骨髓瘤是骨髓中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漿細胞的惡性腫瘤。好發于成人有紅骨髓的部位:顱骨、髂骨、肋骨、長骨的干骺端和脊柱,占脊柱原發腫瘤的10%,腰椎多見。好發于40~60歲,男女比例2:1。

骨髓瘤的誤診率高達54-100%,常表現為腰痛(需與腰肌勞損、腰椎間盤突出、腰椎結核、骨質疏松癥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骨轉移瘤鑒別)、頑固性頭痛(與血管神經性頭痛區別)、蛋白尿、血尿(區別腎炎、腎腫瘤)、貧血(需與缺鐵性貧血、再障、巨幼、白血病鑒別)、肝功能異常(排除慢性肝炎)及其他,如外傷性骨折、肺癌、肺感染等。

由于骨髓瘤臨床表現多樣,無特異性,且缺乏警惕,同時對復雜多樣的臨床表現未作全面而細致的分析,及忽略骨髓瘤呈灶性分布和瘤細胞變異大的特點,是引起骨髓瘤誤診、漏診的主要原因。

病例賞析:

小結

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可通過臨床表現、影像學表現、骨量減少等診斷,在此要除外繼發性骨質疏松,如低磷性骨軟化癥、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、多發性骨髓瘤、骨轉移瘤等。文獻報道術前診斷OVCFs,術后病理回報惡性腫瘤發生率為0.7%~7.3%,需要特別注意。

快速連結:骨科點點讚

R74ED41585DDFG


魚鱗病隔代遺傳嗎引產是去廁所自己排嗎頸椎病只是脖子痛?嚴重的會癱瘓頸椎小關節紊亂綜合癥知識點 治療方法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68dg8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